英语速读指南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Test Type

📚 英语速读指南

在生活步伐不断加速的现代社会里,焦虑成为社会常态,效率变得无比珍贵,正是因此,市面上涌现出各种歪门邪道式节约时间的"阅读方法",如两年前网络上兴起的"量子波动速读",号称1-5分钟能看完一本10万字书的"量子波动速读法"浮现在大众视线。
虽然看起来像是疯狂用书页给自己扇风,但不可否认这的确掀起一股热潮,受害者不在少数。既然违背常识和教育规律的"量子波动速读法"是一场明摆着的骗局,已被证伪,那我们是否有科学的方法去提高自己阅读的速度呢?

🔍 速读的概念与发展:

速读(speed reading)这个概念是真实存在的,依照定义,速读指的是在不影响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记忆的前提下,提升阅读速率的阅读方法
在美国,迅速读取信息的概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训练实现了让军官在 1/500 秒辨别极小的飞机图像。阅读学家受到启发,研究发现受过训练的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可以高于未受过训练的普通人上十倍,甚至百倍。随着哈佛大学开办第一期速度训练班,现有超过80%的高校开设相应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引进了哈佛大学的教学法,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法国在1966年成立国际速读协会,设计出多种速读的训练程序; 1970年,前苏联代号"量子700号"的试验小组证明:人在经过一定的时间训练后,阅读速度可提高三倍。

⚙️ 速读的原理:

阅读的本质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解码,传统阅读者的阅读路径是由视觉中心传至说话中心,我们用眼睛到文字符号之后,通过默读(或者放声读)识别,转化成声音信号,经由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传至听觉中心,再由听觉中心传至阅读中心,被大脑理解,多个感官结合,最终实现大脑对文字的记忆
可以简单理解成:"眼睛看到信息"→"心里默念(或者放声读)"→"大脑理解与记忆"。
这样的过程曲折迂回,路线过长,在这个过程中,心里默念或者放声念都是减慢阅读速度的原因,速读的原理便是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改变一字一句默念或者放声念出的习惯,在阅读时做到不朗读,不唇读,不默念,扩大视野,尽可能形成眼脑直映("眼睛看到信息→"大脑理解与记忆"),眼脑直映映在大脑中的,不是文字形象,而是文字的意义。即,在阅读时,将文字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而非一个个离散的信息,如同看风景,电影等图像时,我们能看到整个画面,并不需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序的看,便能理解画面内容。
不同于传统阅读方法的逐字逐词阅读,速读要求尽可能扩大眼域,将词群,句子,段落,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注视单位。在阅读时,普通阅读者的焦点可能集中在1-4个字符,高阶阅读者的焦点可以集中在词群,意群,句子,甚至段落上,二者区别如下: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针对扩大视觉范围和眼脑直映的训练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不做赘述,尽管在教育界,对于速读的上限有很多争议,但我们依旧可以从其原理中得到一些启发,从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入手,帮助我们在考场上有更好的发挥

🚀 实用速读技巧

1. 👁️ 集中注意力,有意识的计时练习

首先要明确,速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训练习得。改变自己传统的阅读模式,初试速读时,不可避免的会降低理解力和做题准确率,这是正常现象,在大脑适应了新的阅读模式和速度后,理解力和正确率会自然而然提高。
在训练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给自制定不断提升的小目标,时间逐渐递减,给自己适应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心急,如先要求自己5分钟读完一篇800-100词的文章,再逐渐减少到4分半,4分。

2. 🧠 积极阅读,预判内容 — SQ3R阅读法

阅读最大的误区是被动接受,以为单纯借助阅读去获取信息即可。实际上,无论是速读,还是平时阅读,都需要积极阅读(active reading),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试图解决的问题?有意识的激发自己阅读兴趣,使阅读活动处于高度活跃和积极思维状态,再有目的地快速扫描和获取相应信息,预判出题点,可大大提高阅读的效能。
预判内容更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作品中,比如文学,在《了不起的盖茨》中,当盖茨比作为神秘人物出场时,可以预设他的真实身份,发家致富的原因,以及他与黛西之间的关系等。
对于议论性文体,也同样可以通过文本的标题,讨论的话题,去大胆的预设作者的论点,在读文章时,小心求证。
作为一个系统的方法论,SQ3R可以作用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阅读过程。
给大家推荐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宾逊发明的SQ3R阅读法, 他在1946年出版的著作《有效的学习》中提出了SQ3R,分别对应为:概览,提问,阅读,记忆,回顾(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在各高校广为流传,帮助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尽可能深入和完整的理解文章内容,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到足够多的有效信息。
具体SQ3R阅读法可见我之前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LM4kji3oXkFehW1FUloadA

3. 🔎 掌握泛读(extensive reading)中的略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

泛读,顾名思义指广泛地读,大量地读,与要求逐词,逐句理解的精读(intensive reading)对应,更强调对整体信息的把握。泛读适合前期大体信息的获取,从总体上粗略掌握内容,有需要进一步细读的部分或者需要深究的内容,可再做针对重点的补充阅读。泛读常用的方法有略读和扫读。
略读适合在考场上阅读文章,SAT,ACT,AP的文章都适用,是有重点的读,通过视觉检索去寻找有效线索,去判断文章段落的结构功能,得出主旨大意,中心思想,同时有意识的对描述性,支持性信息进行略读。需要强调的是,2009年美国科学家Duggan和Payne的实验显示,对全文的要点信息进行略读后的理解,要比正常阅读一半文本后的理解程度会更高。
对于记叙文体,段落的中心句可能不够明显,则需要重点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基础上,去寻找作者是通过什么要素组织和发展语篇,对其中的环境描写,心里活动描写可以进行略读,判断其烘托出的正负情感态度即可。
对于议论文体,则要找到作者的观点,重视论点和论证,议论文体的主题和结构往往会比较明确,非常适合有详略的结构性阅读,读文章时,重点关注标题,文章的开头结尾,段首段尾,以及作者评价性的内容。
扫读也是在考场上常用的阅读方法,SAT,ACT,AP的文章都适用,扫读是一种整体阅读的思想,通过视觉分层的方式组织信息,展示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以实现信息检索。略读的目的是掌握文章主旨,而扫读的目的是从大量信息中迅速查找某一特定的具体内容,在考场上可以将二者结合使用。
比如在ACT阅读中,出题点虽都是细节,但是考点固定明确,在阅读时可以迅速对自己所要查找的细节信息进行识别判断,如文章中出现的人名,群体机构名,数字,时间年代,序数词,情感态度,观点立场,最高级,绝对词等。这种快速筛选信息,识别信息的能力,需要在日常阅读实践中不断锻炼才能得以提高。
在速读时要明确,阅读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则需要掌握文本中与结构主干相关的信息,如,观点,主旨等,自行的筛选与文本结构无关的内容。训练有素的阅读者可以形成思维定势,从相同题材的文本中,获取到与阅读目的相关的信息,如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科学类文本的实验目的,结论,历史类文本的观点,立场等,按照预定的程序去阅读思考,使大脑即可做出相应的反应,高速有效的完成阅读理解。

⚠️ 阅读习惯需要避免的问题

1. 🔙 避免回读

所谓回读,指的是阅读过程中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又得折回头重新阅读,拖慢阅读的速度,一般来说,回读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分散,被动阅读,没有时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又或者是由于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需要再回读确认。
一旦养成回读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而不会再第一次阅读时全身心地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求自己不回读,能侧面迫使自己保证第一次阅读的质量。

2. 🔇 避免放声读

避免默读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也需要更多的专项化训练,常用的方法有节奏器消音(在看书时听有节奏的叮当声),数字想象消除(在心里想数字,然后反过来想数字图形,而不在脑海中出现声音),文字消除(从较大字体的文字逐渐转变成较小字体)等,对于学生来讲,避免发声朗读是较容易操作的。
朗读的速度每分钟约在100词,而默读可约达400词,默读不仅仅是避免发声,也要避免唇动和舌动,有些人在阅读时尽管听不到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唇舌会存在潜在的发声现象,仍然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

💭 写在最后

🌟 速读和赏析

速读在很多情况下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比如需要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论文文献,在考场有限时间需要完成特定数量的题目,是一种功利的阅读过程。而速读毫无疑问会降低阅读体验,减少阅读美感,在速读时我们会失去作品中的很多美好,比如文学作品中作者精妙的文笔,隐藏的象征内容,设置的悬念,针对诗歌更是如此。如果作为应试备考,速读是不二选择,但如果是鉴赏性阅读,不妨放慢自己的步伐,细细咀嚼作者的遣词造句,必将是不一般的体验!

📚 参考文献

《Skim reading by satisficing: evidence from eye tracking》
—— Geoffrey B Duggan, Stephen J Payne
《The Effectiveness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 StrategiesIn Improv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Speed RatesFor the Students of English Study Program》
——Iwan Fauzi
《速读速记在国外的发展》
——中国速读速记协会
 
Prev
文学核心词汇
Next
英国文学时代和流派、体裁划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