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 Public Knowledge Hub
Teaching & Research Knowledge Base (WIP)
Classroom Resource
Standardized Test Prep
College Application
Literatur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ming
Teacher Qualification
美国文学时代和流派、体裁划分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Test Type
1,the Colonial and the Revolution Period(北美殖民地及独立革命时期)
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国力日渐强盛,殖民者开始对北美的殖民,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随着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各殖民地建立议会,萌生独立的想法。
伴随着独立革命的进程,北美经历了巨大的动荡与变革,在思想方面,启蒙和理性主义的信念以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潮替代了清教主义。在文学领域,北美作家在为独立革命进行思想准备和辩护的同时,开始创立独立的美国文学,在对英国和欧洲文学的借鉴模仿中,出现了开拓性的尝试。
2,the Romantic Period(美国浪漫主义时期)
18世纪末,独立后的美国一片生机盎然,开拓者继续西进,边地疆界迅速西移,工业蓬勃发展,经济空前膨胀。
正在开创新生活的人民,渴望用自己的文字来表现自己的经历和追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想象丰富,感情真挚。
3,the Transcendentalism Period(超验主义时期)
19世纪30年代兴起超验主义思潮,抨击唯一神论冰冷古板的理性主义。
超验主义强调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存在,可以通过直觉去把握,这在美国的思想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也称之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超验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学和教条的束缚。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爱默生( Emerson),梭罗(Thoreau),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和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瓦尔登湖》(Walden,1854)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
《白鲸》(Moby Dick,1851)
《海员比利·巴德》(Billy Budd, Sailor,1924)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1855)
4,the Civil War Period(南北战争时期)
美国独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5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南方则实行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南北矛盾日益激化,1861年爆发南北战争(内战),1865年南部投降,战争终止,美国恢复统一。
5,the Realistic Period(现实主义时期)
1865年南北战争后,浪漫主义文学戛然而止,涌现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她们正视现实,不尚空想。
Realism(现实主义)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受到欧洲影响,但是比欧洲现实主义更多元,如包括西部文学,新移民和劳动阶级的斗争,地方色彩文学等,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的反动。
现实主义作家主张用正视人生,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反映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现实图景。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欧·亨利(O'Henry)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4)
《淑女画像/贵妇人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1881)
《美国人》(The American,1877)
《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1907)
Naturalism(自然主义)
19世纪末新一代作家把现实主义推向自然主义,描写社会下层人在冷漠世界中的悲惨境遇,撕下美国机械文明的假面具,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自然主义也洞察到人的内心存在的自我价值、努力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幻想和憧憬未来的潜能。
自然主义作家的文学尝试为20世纪“迷惘一代”的面世做了充分准备。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
《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1894)
Feminist Literature(女性文学)
南北战争带动了妇女解放运动,战后女权运动高涨,内战后有一部分女性作家采用“家庭现实主义”(domestic realism)手法书写女性的日常生活,寻找女性的自我意识。
19世纪后半叶,涌现出一批新的女性作家,反思女性家庭社会遭遇,不甘忍受男性社会的压制,用深刻的女性意识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写出大量优异作品。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凯特·萧邦(Kate Chopin),伊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
《觉醒》(The Awakening)1899
《伊坦·弗洛美》(Ethan Frome, 1911)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20)
《快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
6,the Modern Period(现代主义文学时期)
美国现代主义时期以一战(1914-1918)为起点,经历了大萧条,一直延续到二战(1939-1945),最典型的特征是作家的自我流放,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也被称之为“第二次美国文艺复兴”。
一战前后,受到国际性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美国文坛也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他们不仅引进和吸收了欧洲现代派艺术,也继承和发扬了美国本土文学精神,致力于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精神世界的问题。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
《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 1900)
the Roaring Twenties(咆哮的20年代)
“咆哮的20年代”指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一战后美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迅速进步,社会物质财富激增,消费和享乐主义盛行;此时以爵士乐为代表的新艺术诞生,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爵士时代”(the Jazz Age);1920年第十九修正案赋予女性选举权(Suffrage),多方发展创造了所谓的“历史上最为多彩的时代”。
事实上,伴随着经济增长,美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富人和上层阶级的繁荣并没有延伸到工人阶级。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票市场全面崩溃,爆发经济危机,这一天也被称为“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
一战后,美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他们共同表现出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失望和不满,对世界产生怀疑,也在其作品中展现出这一特点,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海明威( Hemingway)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1)
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
Left Wing Literature(左翼文学)
随着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也慢慢显露,此时有一批作家左转,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美国社会和政治制度,左翼文学运动得到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也有作家致力于反映美国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也可以被列入左翼文学范畴,代表作家有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代表作家作品: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1937)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Harlem Renaissance(哈莱姆文艺复兴)
哈莱姆文艺复兴,又称黑人文艺复兴,是20世纪20年代聚集在哈莱姆地区的黑人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这段时间黑人文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以黑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被读者接受和喜爱,哈莱姆文艺复兴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崛起的标志。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佐拉·赫斯顿(Zora Hurston),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
《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
《黑孩子》(Black Boy,1945)
《土生子》(Native Son,1940)
Literature of the American South(美国南方文学)
20年代末期,美国南方文学空前繁荣,产生了一大批出色的诗人、作家、戏剧家等,被称为“南方文艺复兴”(Southern Renaissance)。南方文艺复兴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融合美国特有的南部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为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
《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1936)
《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
《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
7,Post-modern Period(后现代时期)
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也因此衍生出众多流派分枝,如战争小说、犹太人文学、黑人文学、垮掉的一代等。
War Novel(二战战争小说)
二战结束后有大量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问世,以反战和写实为特点,真实地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精神和肉体带来的灾难性的摧残。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威廉·斯泰伦(William Styron)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1979)
The Beat Movement(垮掉的一代)
二战后的50年代,在沉闷的政治空气之下,青年感受窒息不安,他们以颓靡放纵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抗,而“垮掉的一代”作品正是描绘出美国青年精疲力尽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创痛。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杰洛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肯·克西(Ken Kesey)。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飞越布谷鸟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62)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黑人文学)
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种族矛盾再次暴露,黑人作家重新思考人的处境,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寻找民族文化和自我身份,黑人文学出现了第二次繁荣,代表作家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
代表作家作品:
70年代以来,当代黑人文学再次呈现繁荣景象,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
《另一个国家》(Another Country,1962)
《紫颜色》(The Color Purple,1982)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
《柏油娃》(Tar Baby,1970)
《苏拉》(Sula,1974)
《爱娃/宠儿》(Beloved,1987)
Jewish Literature(犹太文学)
如果以二战为界,二战前的犹太文学更多注重家庭,文化认同,身份归属等话题,二战后的犹太文学则多探讨大屠杀对犹太的影响,救赎,和身份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
《夜》(Night,1960)
Post-war Drama(战后戏剧)
二战后的美国戏剧重新又有气色,真正改变美国戏剧景象的是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和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前者的作品更关注个体的人,后者的作品关注社会的整体意义,反映社会热点话题。
代表作家作品:
《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1944)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47)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
《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1953)
《碎玻璃》(Broken Glass,1994)
Black Comedy(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又称为“黑色喜剧”,产生于60年代,其特点是以喜剧表现悲剧,存在“反英雄”式的人物以及“反小说”的叙事结构,通过荒诞夸张的表达去揭露和讽刺现实社会。
代表作家作品:
《第22条军规》(Catch 22,1961)
《猫的摇篮》(Cat's Cradle,1963)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African American Drama(黑人戏剧)
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促进了黑人戏剧的发展,70年代时已经完全成熟,剧作家开始摆脱一贯描绘的种族对抗,种族压迫的传统模式,进一步扩大其题材和思想内容,这一阶段也有更多的黑人女剧作家崛起,一显繁荣景象。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洛琳·汉丝贝丽(Lorraine Hansberry),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
《日光下的葡萄干》(A Raisin in the Sun,1959)
《钢琴课》(The Piano Lesson,1987)
《栅栏》(Fences,1983)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华裔文学)
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允许华人成为美国合法公民,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是中美两国文化碰撞的产物,其话题涉及早起华裔移民的呼声,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强烈意识,华人集中居住的唐人街和华人移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华裔作家的独有的创作素材。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谭恩美(Amy Tan),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杨谨伦(Gene Luen Yang)。
《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1976)
《蝴蝶君》(M. Butterfly, 1988)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
《美生中国人》(American Born Chinese,2006)
Indian Renaissance(印第安文艺复兴)
1969年,斯科特·莫马迪(N. Scott Momaday)获得普利策奖,同年又有大量本土文学作品被出版,被称为“印第安文艺复兴”,其作品超越对政府的控诉,描绘深厚的印第安文化,强调对印第安传统意义的重视,影响了很多美国本土裔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
《晨曦之屋》(The House Made of Dawn,1968)
Chicano Literature(奇卡诺文学)
1848年美墨之战后,墨西哥人迁入美国生活,文化与思维冲突碰撞后,产生了新的文学形式—奇卡诺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Sandra Cisneros)
《芒果街上的小屋》(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1984)
Horror Fiction(哥特小说)
哥特小说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哥特传奇故事(Gothic romance),通常以中世纪为背景,如闹鬼的城堡,通过讲述一段奇异而惊心动魄的经历,使读者感到刺激,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家族诅咒等。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
《摸彩》(The Lottery,1948)
Science Fiction Novel(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的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值得注意的是,“反乌托邦小说”是科幻小说的一支重要血脉。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雷·布拉德伯雷(Ray Bradbury),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Octavia Butler),洛伊丝·劳里 ( Lois Lowry)。
《华氏451 度》(Fahrenheit 451,1953)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
《血孩子》(Kindred,1979)
《授者》(The Giver,1993)
Popular Literature(通俗文学)
二战后到新世纪,美国的通俗文学日益受到重视,新世纪后美国的畅销书文化越发成熟,此外美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以幽默诙谐,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
代表作家作品:
代表作家埃尔文·怀特(E·B·white),丹·布朗(Dan Brown),斯蒂芬妮·梅耶(Stephenie Meyer),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伍绮诗(Celeste Ng),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 ),尼尔·舒斯特曼(Neal Shusterman),唐娜·塔特(Donna Dartt),雅阿·吉亚西(Yaa Gyasi),弗朗西丝·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路易斯·萨奇尔(Louis Sachar),丽贝卡·斯特德(Rebecca Stead),帕特里克·内斯(Patrick Ness),R.J.帕拉西奥 ( R. J. Palacio),文德琳·范·德拉安南(Wendelin Van Draanen)。
《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1911)
《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1952)
《别有洞天》(Holes,1998)
《怦然心动》(Flipped, 2001)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2003)
《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
《暮光之城》系列(Twilight,2005)
《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
《当你到达我/当你找到我》(When You Reach Me,2009)
《怪物召唤/当怪物来敲门》(A Monster Calls,2011)
《奇迹男孩》(Wonder,2012)
《金翅雀》(The Goldfinch,2013)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2014)
《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 Deep,2015)
《回家之路》(Home Going,2016)
Prev
英国文学时代和流派、体裁划分
Next
AP/IB/A-Level Literatur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