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 Public Knowledge Hub
Teaching & Research Knowledge Base (WIP)
Classroom Resource
Standardized Test Prep
College Application
Literatur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ming
Teacher Qualification
文学核心词汇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Test Type
Literary Terms ⽂学术语
1,title 标题
对于读者来说, 一本书的标题(title)是最直观能获取到 信息的途径, 很多时候, 读者通过标题能迅速捕捉到作者想要 表达的内容, 因为有时作者会用主要人物命名其作品, 如, 英 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简爱》(Jane Eyre);有时作者也会用故事情节命名作品,如,英国作家 E·M·福 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2,author 作者
不同作者(author)的生活背景, 人生态度, 或多或少的会在他们的创作中体现,因此其作品会展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如,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往往会偏向于写英国中产阶级 乡绅女性的婚姻爱情生活。
3,genre 体裁
体裁(genre)是对一类或一类具有相似特征的作品的总结, 比如根据作品的形式或风格进行分类,文学作品的体裁可以划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
体裁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诗歌可以分为抒情诗(lyric)、 叙事诗(narrative poem)等;小说可以分为反乌托邦小说 (dystopian novel)、哥特小说(gothic novel)等。
4,literary period 文学时期
文学时期(literary period)是指在思想、语言、宗教、艺 术等方面受到共同影响的文学作品的时间跨度,在同一个时期可能会同时存在多个不同的文学流派,比如在 1945 年二战后出现的英国后现代主义时期(the Post-modern Period),衍生出众 多流派分枝,如荒诞派戏剧(absurd drama)、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魔幻现实主义作品(magical realism)等。
5,historical significance 历史意义
放在时间的长河中来看, 文学作品在历史上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应的,历史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文学表达。 因此我们往往说文史不分家,文学源于历史,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我们通过历史背景和意义(historical significance)能进一步准确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6,setting 背景
背景(setting)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environment)等信息,通常会在故事的开头和主要人物一起 介绍,这一部分内容会为下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 垫,是阅读时的重点。
7,protagonist 主人公
文学故事往往围绕一个或多个主人公(protagonist)的经 历展开,作为读者,可以从主人公的视角去了解事件的发展。
8,main conflict 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main conflict)是一种文学元素, 通常是指主 角(protagonist)和对手(antagonist)之间两种对立力量的斗 争,在分析主要矛盾时,可以思考主角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又是什么在阻止他(她)实现这一目标?
9,plot 情节
情节(plot)是构成故事的一系列事件, 有时也称为故事 线(storyline),由以下五个因素构成:
开头(exposition),发展阶段(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 / turning point),情节转弱(falling action),结局(resolution / denouement)
exposition 开头
在故事的开篇,作者一般会介绍主要人物,故事背景和故事中存在的主要冲突。
rising action 发展阶段
在发展阶段,主人公可能会陷入某种危机,作者开始展开冲突事件,情节内容交错,故事逐渐变得复杂。
climax/ turning point 高潮
在故事的高潮, 可能会发生一个或者多个重大事件, 主人 公将面对外部矛盾或者内部矛盾。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会大量 笔墨描写人物行为变化和戏剧化冲突,情节迅速转变,因此也称 之为“情节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
falling action 情节转弱
故事的高潮结束后,情节转弱,叙述节奏变缓,趋向于故事的结局。
resolution/ denouement 结局
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往往会解决矛盾冲突,重建人物关系。
10,theme 主题
小说的主题(theme)可以分为概念性主题(conceptual theme)和陈述性主题(declarative theme):
概念性主题是读者认为“作品关于什么”;陈述性主题是“作 品想表达什么”。
文学作品常见的陈述性主题有:
1,爱情与友谊(Love and Friendship Theme ):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2, 战争主题(War Theme ):
《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
—荷马(Homer)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3, 犯罪与神秘主题(Crime and Mystery Themes ):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柯南·道尔(Conan Doyle)
《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
—查尔斯· 狄 更 斯(Charles Dickens)
4, 复仇主题(Revenge Theme ):
《哈姆雷特》(Hamlet)和《麦克白》(Macbeth)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主题(Theme)的作用:
主题是作者要传达给观众的底层思想,是整个故事背后的意义,故事被书写和分享的原因。
11,literary criticism 文学批评
文学评论或者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在赏析文学作品时,也可以站在文学批评的角度去鉴赏。
文学批评可以基于以下五个问题展开:
1,作品的内容是什么?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say?
What is his or her main point?
2,作品传达的主题是什么?
Why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say it?
What is his or her purpose?
3,作品主题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
What strategy or strategies does the author use?
4, 艺术手法表达是否准确?如何体现?
Why and how does the author's writing strategy suit both the subject and the purpose?
5,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How effective is the essay? Why?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的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 评价,可以提升读者的想象力,共情能力,批判能力,读者也能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文学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
Literary Style写作风格
写作风格(style)是指作者的表达风格,如作者对句子类型,句子长度(syntax)的选择,措辞(diction)的选择,以及文章中出现意象(imagery)或者形象化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的频率,都可以理解成作者的风格。如,海明威(Hemingway)的风格主要是短句、简单句,而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则以长句为主。
1,diction 措辞
措辞(diction)是指作者对词语的选择和表达。 大多数作者会有独属于自己的措辞风格,比如他们可能倾向于使用某些词,或者以独特的措辞选择去表达事物。
措辞(diction)的作用:
作者可以通过措辞奠定作品的基调,比如正式的(formal)、随意的(informal)、口语化的(colloquial)等。在文学作品中, 措辞也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比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会 更容易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connotation 外延意义
外延意义(connotation )指单词的隐含意义而非字面意义 或者词典的定义(denotation),例如 ,“癌症”(cancer)一词 容易让人联想到恐惧、惶恐等。
denotation 字面意义
字面意义(denotation)指单词的字面解释, 即,词典中解释,此时就是考查大家词汇量的时候了。
影响文学阅读体验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单词的“熟词僻义”,或者“一词多义”。 如,“terrific ”这个词在当代语境 中的意思是 “美妙的,伟大的”(wonderful or great),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可能表达“可怕的”(terrifying)。为了避免误读文本,读者要学习从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中确定词义(words in context)。
2,syntax 句法
句法(syntax)是语言中完整的一套规则, 作者通过将不同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句法(syntax) 和措辞(diction)密切相关:措辞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对词语的 选择,而句法则决定了所选择的词语如何用来组成一个句子。
periodic sentence 掉尾句
掉尾句(periodic sentence)是指把句子的重心,也就是把一句话强调的重点放在最后的句子。
例句: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富有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斯汀(Jane Austen)
简·奥斯汀把最关键的内容放置在句末,不读完完整句便无法理解句意,而且在最后一个词出现之前,句子上语法上也不完整,掉尾句中,作者会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让读者迫切想要捕捉句尾的重点信息。
loose sentence 松散句
松散句(loose sentence)是一种组织松驰的句子 , 它的组成部分可以比较自由地拆散 , 在句中的某些地方可以随意停顿 , 而且语法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例句: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是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才产生的。
—《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这句话中, 主要信息都在开头直接提出“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随后用大量的补充细节进行展开说 明这些“truth”是什么。
parallel sentence 并列句
并列句(parallel sentence)也称为平衡句( balanced sentence)指句子结构平行,意思相对,没有绝对的重点与非重点。
例句:
… and though the mother was found to be intolerable, and the younger sisters noted worth speaking to, a wish of being better acquainted with them was expressed towards the two eldest.
尽管班家老太太叫人不可容忍,几个小妹妹也不值得攀谈,(可是两位 Bingley 小姐)却也愿意进一步深交。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斯汀(Jane Austen)
简·奥斯汀以擅长使用平衡句来说明事物、人物或情境的双 重性的对比而闻名,在这句话中,她将 Bennet 姐妹和她们的母亲进行了平行比较。
3,imagery 意象
意象(imagery) 是 指 作 者 用 形 象 化 的 语 言(figurative language)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或用文字为读者创造画面。 作 家通过描述性的语言,触发读者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 觉等感官反应,唤起读者的内心的情感和感受。意象不仅限于视 觉表象或心理形象,还包括身体感觉和内心情感。
意象(imagery)的作用:
作品中的意象有助于确立文章的感情基调 ,营造真实的环 境体验, 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 实际上, 这些通过语言创造 的感官知觉是代入式的,我们并没有切实体验到它们,但它们在 我们身上唤起的情感却是真实的——意象越生动,情感越真实。
要识别意象, 就要善于寻找和研究它。 当读到一个特别有 想象力的段落时,要停下来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意象?阅读这段 话时有什么感受?最重要的是,这个意象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
visual 视觉
通过对颜色、光线、大小、图案等的描述来引起视觉感。
auditory 听觉
通过描述旋律、刺耳的声音,甚至是拟声词来唤起听觉感。
tactile 触觉
通过描述事物的物理感觉,如温度、纹理质地来唤起触觉感。
olfactory 嗅觉
通过描述事物的香味或气味来唤起嗅觉感。
gustatory 味觉
通过描述事物的甜、咸、辣、酸等来唤起味觉感。
organic 内心感知
传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如疲劳、恐惧、爱、孤独、绝望等。
kinesthetic 运动觉
通过描述运动的感觉或物体的运动来引起读者的运动感。
4,tone 语气
语气(tone)指作者在语言和词语选择时所蕴含的情绪, 或者是作者希望让读者感受到的情绪。作者的措辞(diction),句法(syntax)和文学手段(literary devices),都可以传达文章的语气(tone),比如短而简单的句子比起更华丽的句型, 会显得更严肃,但缺少反思性。文学作品中语气的变化意味着人 物的思维发生了顿悟或者转变,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5,point of view 视角
为推动情节,作者会通过不同的视角(Point of view)向读者展示主要人物的观点或感受。
first person point of view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的文章会使用 “I ”或 “we ”,读者需要通过叙述者的视角来看待事件。
second person point of view 第二人称视角
在第二人称视角中,叙述者用第二人称代词(you)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这在小说中非常罕见,往往出现在书信中。
third person-limited point of view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中,叙述者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切,是事件发生时的旁观者,无法读懂其他人物的心思。
third person-omniscient point of view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中,会有一个全知叙述者能看到一切,如同全知全能的神,叙述者能看到每个角色在做什么,能看到每个角色的想法。
third person-objective point of view 第三人称客观视角
第三人称客观视角如同影视拍摄,它不是以“剧中人”的眼光来表现景物,而是直接模拟观众或者读者的眼睛,从旁观者的角度纯粹客观地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
6,literary device 文学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凡是用来帮助作者达到目的的手法,如修辞手法,都称为文学手法(literary device)
7,figurative language 象征性语言
象征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指作者用具体,可感知的语言形象化地表达和比拟事物,如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等,这意味着读者不能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需要一些想象力。作者和诗人用象征性语言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事物。
rhetoric 修辞
修辞(rhetoric)是文字交际的艺术。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无论是说还是写,都希望自己能清楚、准确、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传递信息,而修辞所关注的,正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
rhetorical question 反问 / 设问
反问和设问在英语中都是 rhetorical question, 反问表示 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设问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 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反问和设问都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但都是没有疑问的。
反问和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的作用:
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本质上是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想法;设问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作者可以更好的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例文:
JULIET:
朱丽叶:
’Tis but thy name that is my enemy.
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
Thou art thyself, though not a Montague.
你即使不姓 Montague, 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
What's Montague? It is nor hand, nor foot,
姓不姓 Montague 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
Nor arm, nor face, nor any other part
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
Belonging to a man. O, be some other name!
啊!换一个姓名吧!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姓名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要是换了个名字 , 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朱丽叶通过用两个反问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姓不姓Montague都没有关系”,“姓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以此去强调一个人的名字并不能定义一个人。这里的反问加强了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8,rhetorical device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rhetorical device)是指任何能帮助作者或叙述者达到特定目的(通常是劝说,因为修辞学被定义为劝说的艺术)的语言。 修辞格是修辞手法的一种,能帮助达到修辞效果。
simile与compare:
明喻与比较(compare)不完全相同,明喻通常指的是将两个不相关(unrelated)的事物进行比较。例如,“She looks like you”(她看起来像你 )是一个比较(compare),不是明喻。但如果说,“She smiles like the sun”(她笑起来像太阳 )就会是明喻,因为这句话中,女子和太阳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
明喻(simile)的作用:
明喻能使语言更具创造性、描述性和娱乐性,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以形象和联想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所以比起只用形容词或文字描述,用明喻可以进行更有力、更有效的描述。
metaphor 隐喻
隐喻(metaphor)词源于拉丁语短语,指“跨越”(to carry across),所以隐喻强调的是在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传递出共同的品质或特征。不同于明喻(simile)的是,它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种特征,将某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上,即,用一个具体的,有形象化意义的词来称谓某一个事物,而不直接说明二者的相同之处,不会像明喻那样出现喻词like,as等。
隐喻(metaphor)的作用:
作者通过以隐喻的形式引起感官共鸣,可以让文字更加有趣和真实,帮助读者想象甚至感受一个场景或人物。一个好的隐喻还能锻炼读者的想象力,帮助读者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熟悉的概念,或者解释一个原本概念模糊的话题。
personification 拟人
当把无生命体的事物当作人类来谈论时,就把它们人格化(personify)了。 作者给没有生命的事物或者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个性或者绘以人的形象时,就是使用了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辞手法。
“朝阳扬起嘴角,风对树低语,叶影轻扬。”,虽然从字面上看,太阳不能微笑,风不会说话,树叶也不能跳舞,但通过阅读拟人描述,读者能迅速捕捉作者想要表达的愉悦感。
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作用:
拟人(Personification)可以为原本毫无生气的场景提供个性、活力和情感。
例如,“太阳升起 ”(The sun rose)是一种字面描述,更鲜活的描述可以是 “太阳伸出金色的臂膀,爬到山峦之上,向我们微笑”(The sun stretched its golden arms, climbed above the mountains, and smiled down on us.)。
给太阳赋予 “金臂”,使太阳的光芒生动形象,“爬 ”使太阳更像一个刚起床的人,“微笑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之感,拟人能更直接鲜活地表达感情,使作者想要描绘的场景更有生命力。如果作者想表达一种消极的感觉,可以说 “太阳愤怒地瞪着我们”(The sun glared down at us angrily)。
apostrophe 呼语
呼语(apostrophe)指作者呼唤出某个虚构的、过世的、不在场的人;某个地方或事物;又或者某个人格化的抽象观念。仿佛这些人、事物、抽象概念是存在的,能对话的并且能够理解感情的。
呼语(apostrophe)的作用:
作者通过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呼语,试图与抽象的事物或不存在的人对话,如, Oh Moon,Oh! Stars and clouds and winds,进一步表现出他们所要传达的情感,使读者形成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视角。
synecdoche 提喻
提喻(synecdoche)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短语,意思是 “感知 ”和 “理解”,是一种让部分代表整体或让整体代表部分的说话方式。
如,父亲警告孩子,“If you don’t drive properly, you will lose your wheels.” (如果你不好好开车,你将会失去你的车轮),父亲的本意不是并不是没收车轮,而是要没收整个车。
又或者,当船长叫道:“ All hands on deck ! ”(所有手都到甲板上集合!),我们当然不能看到有手在船上跑,作者在这里让部分代表整体,即,用手代表全体船员。
提喻(synecdoche)的作用:
提喻通过联想和类比,以部分代表整体,作者不需要罗列一个思想的各个方面,而只需抓住本质,使得文章的可读性更强,也能让读者灵活转变联想和思维方式,增添阅读趣味性。
symbolism象征
象征(symbol)指本身具有意义,且用来体现高于自身意义的人、物、地点、事件等。 比如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一棵树可以象征大自然,又或者我们日常使用的视觉符号“$ @ & = ”,也分别象征着不同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指人物、环境、形象或其他主题,作者经常使用象征来赋予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意义,代表着更广的思想。比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中多次出现的绿光。
象征(symbolism)的作用:
象征为作品增加了层次感,使得作者能在叙事中传递更多的思想,换句话说,象征可以提高文章的深度。
例文:
A Poison Tree
—by William Blake
I was angry with my friend:
我对友人有怨言
I told my wrath, my wrath did end.
直言相告,我的愤怒就终止
I was angry with my foe:
我对仇敌有怨言
I told it not, my wrath did grow.
没有言说,我的愤怒日益生根
And I waterd it in fears,
我惶恐的用眼泪
Night & morning with my tears;
日夜浇灌愤恨之苗
And I sunnéd it with smiles,
微笑着让它暴晒在阳光
And with soft deceitful wiles.
和我虚情假意之下
And it grew both day and night,
它日夜兼程地生长
Till it bore an apple bright.
直到结出一个明亮的苹果
And my foe beheld it shine,
我的仇敌看到它闪亮光芒
And he knew that it was mine,
就知道那是属于我的
And into my garden stole,
他偷偷潜入我的花园
When the night had veild the pole;
在夜色笼罩天空的时候
In the morning glad I see
清晨我欣喜地看到
My foe outstretchd beneath the tree.
我的仇敌横尸在那苹果树下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诗中的“苹果”象征着隐藏的怒气和愤怒,在诗人体内不断增长,直到杀死吃它的敌人。诗中的“树”也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愤怒转变成复仇和暴力的缓慢过程。
irony 反讽
反讽(irony)是指同一故事、情境、事件、句子或短语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含义。 很多情况下,特指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经常使用反讽达到批评或幽默的效果。 在对话中,人们经常使用言语反讽(verbal irony)来表达幽默或情绪。
上面Blake的这首诗也带有浓重的反讽意味。敌人吃苹果是因为他知道那是诗人的苹果(And he knew that it was mine),讽刺的是敌人试图要伤害诗人,偷了诗人的苹果,反而自己没了命(My foe outstretchd beneath the tree.)。
反讽(irony)的作用:
反讽最常见的目的是制造幽默或指出生活的荒谬。
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反讽例子之一来自欧·亨利(O·Henry)的《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在这个故事中,一对新婚夫妇决定变卖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以便为对方购买一份圣诞礼物。丈夫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妻子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买圣诞礼物,丈夫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妻子买了一套梳子;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从情感上来看,这样的牺牲虽然可以象征对彼此的爱,而换来的礼物却变得毫无作用了。欧·亨利通过用这种反讽反映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paradox 悖论
悖论(paradox)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陈述,也是逻辑谬误,即使使用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达到目的,人的思维有时也会出现混乱。但悖论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它们至少听起来是合理的,它们不是明显的无稽之谈,只有在思考之后,才会意识到它们的矛盾。
例句: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Do the thing you think you cannot do.
做你认为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悖论(paradox)的作用:
悖论这种文学手段常用来吸引读者在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中发现潜在的逻辑。因此,悖论可以让读者以不同甚至非传统的方式理解概念。
例句:
I must be cruel only to be kind.
为了仁慈我必须变得残忍。
《哈姆雷特》(Hamlet)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allusion 典故
典故(allusion)是指对读者熟悉的人、地、物、事或其他文学作品的引用。作为一种文学手段,作者用典故将大量的意义和重要性压缩在一个词或短语中。在文学作品中,典故经常被用来引用文化作品(如圣经故事或希腊神话)。
典故(allusion)的作用:
典故被置于一个新的上下文中,呈现出新的含义和外延,可以让读者将已经了解的概念与故事中讨论的概念联系起来。
例如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作品《1Q84》的标题,就是对“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作品《1984》的影射,在日语中,字母“Q”的发音与数字“9”相同,用日语念书名,就像是在说1984,书中也有多次提及《1984》的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也是在1984年。
allegory 寓言
寓言(allegory)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言简意赅,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非生物。寓言故事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
寓言(allegory)的作用:
在大多数寓言中,隐含的道理会与政治、宗教或道德有关,对于作者来讲,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寓言,比起密集的哲学论证,更容易使读者理解,阅读起来也更有趣,更有助于思考这些问题。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农场》(Animal Farm)是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表面上是关于农场中一群动物奋起反抗,赶走了人类,并试图自己管理农场的故事。然而,隐藏的内容是关于俄国革命,每个动物都代表着这场革命中的一些人物。
hyperbole(overstatement)夸张
夸张(hyperbole)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在修辞学和文学中,夸张经常用于表达喜剧或讽刺效果。
夸张(hyperbole)的作用:
作者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例文:
I'll love you, dear, I'll love you
我会爱你的,亲爱的,我会爱你的
Till China and Africa meet,
直到中国与非洲相遇,
And the river jumps over the mountain
河流跳跃山丘
And the salmon sing in the street.
鲑鱼在街上高歌。
因为中国与非洲的相遇,河流跳跃山丘,鲑鱼进化到可以歌唱,走街串巷都是大概率不会发生的事情,作者通过不可能发生的事去表达自己永恒的爱,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强调自己的爱情力量。
analogy 类比
类比(analogy)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类比(analogy)的作用: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突出本体事物特征,能浅显形象地加深读者对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
例句:
This world is but a canvas to our imaginations.
这个世界只是我们人类追求无限可能性和机会的一块画布。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oxymoron 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比如:deafening silence(震耳欲聋的寂静)、sweet sorrow(甜蜜的凄清)、pretty ugly(美丽的丑恶)等。
oxymoron单词的词根oxy表示sharp尖锐、机敏,moron是白痴、傻的意思,中文中,矛是尖的,盾是钝的,二者放在一起就是矛盾。
矛盾修辞法(Oxymoron)的作用:
语义矛盾的两部分信息能强烈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出人意料,与此同时,在深入推敲这矛盾的语言表达之后,读者又能发现矛盾修辞法表示出的语义矛盾貌似合乎情理,激发读者进一步深入理解的欲望。
例句:
Good night, good night!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晚安 ! 晚安 ! 离别是这样甜蜜的凄清 ,
That I shall say good night till it be morrow.
我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 !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朱丽叶把自己对罗密欧离开她的感受描述为“甜蜜的凄清”(sweet sorrow),在想到罗密欧必须与她分离时的“忧伤”是“甜蜜”的。 她深知自己必须要告别,因此感到悲伤,然而,她又爱怜地期待着再次见到他,这种希望使她心生愉悦。 莎士比亚用矛盾修辞去描绘热恋少女的情愫,使文章意蕴丰富且浪漫。
Prev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WIP)
Next
英语速读指南
Loading...